教育纵横

2019.3 “学篇读本识作家”实课研讨活动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9-04-05 点击次数:

《剃头大师》教学反思

王兰兰

朗读历来是语文老师重视的一大环节,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。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,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。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,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,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。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,在读中整体感知,在读中有所感悟,在读中培养语感,体验品味。可见,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“热点”。

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,照本宣科,而是要用感情去读,以情带声,以声传情,声情并茂,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,所以做好情感铺垫很重要。比如《剃头大师》这篇课文中这样一段话“最痛苦的是,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,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,让小沙吃尽苦头。”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,学生就无法体会小沙当时的感受,也就读不出应有的感情。为了让学生读好第一句,我紧紧抓住“咬”字展开教学,通过呈现图片结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推剪,进而体会被推剪咬住的感受。如果学生还是读不出来,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动作,用手扯一扯自己的头发,更真切地感受头发被咬住的痛,进而读好这句话。

此外,采用多样的形式也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法,常用的形式有:男女生读,开火车读,小组读,赛读等等。《剃头大师》这篇课文中有多处对比,比如小沙去理发店理发时会骂剃头师傅是“害人精”,可是我给他剃头时小沙的态度却格外好,低三下四地央求我,还答应理好后付我五元钱。同样是给小沙理发的两个人,受到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,感受其中的趣味性,我将小沙对比两人的不同态度分为两列呈现出来,用不同的颜色标注,男生读左边蓝色的内容,女生读右边红色的内容,一目了然。

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还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。因为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,选择与课文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,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
我建议孩子在课后去读读这篇课文的原文,选自哪位作家的哪本书,指导孩子关注整个系列故事的前因后果,参照书本的目录、内容、简介等,来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、拓展阅读视野,同时领会一本书写了什么,有什么特点和联系。从关注目录到品读内容,再到发现文章的写法,进而学会迁移运用。当学生沉浸于课文到书本的文字时,再跳出来读一读他人关于作家文字的评价,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。

总之,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,喜欢阅读,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,又能溢于言表。
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下一页

版权所有: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