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研课评课
惠丽娜: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,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,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。数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,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、逻辑化、严谨性及抽象性特点,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、读写结合,养成以下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王茵: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,如小学低段可以使用标注法——由于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少,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,所以适当勾画,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与思维。小学中高年级可以采用质疑法——质疑的过程是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,也是思维能力发展、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。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,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,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。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、理解的疑难处、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,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,从不同角度思考、质疑。还有咬文嚼字法——数学语言具有简练、周密、抽象的特点,容易造成理解的失误。因此,阅读时要对数学教材中的遣词造句、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斟酌,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,正确理解结论的内涵、本质和外延。
张纯:心理学认为,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,是学习的内在动力,是开发智力的钥匙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,首先就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使学生想读、会读、爱读、乐读。有了兴趣,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,主动进行学习。有没有兴趣,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,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,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,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、最活跃的心理成分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,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,促使各种感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,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,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。由此可见,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。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可以设疑布阵,造成悬念,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
趣,引发学生的探究操作欲望。
阮丹婷:阅读不能流于形式,教师要舍得在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上花时间,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读,使学生能充分的阅读,静下心来,思考分析教材。一般来说,这个环节的时间在3—5分钟左右。